迪安診斷:自尋死路的商業模式
2011-07-20
7月19日上市新股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244),單從公司名字上看,這是家擁有高端診療技術的“高技術”含量公司。事實上,這樣的誤導確實有效,迪安診斷的中簽率為0.41%,超額認購倍數達240倍,以23.5元的發行價算,發行市盈率接近40倍,這些數據都是近期新股申購中少有的。
然而,仔細看過招股書后發現,迪安診斷完全是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而其塑造的“服務+產品”的獨特一體化商業模式實際上是“自尋死路”的商業模式。
搶“客戶業務”模式的死穴
在招股書中,迪安診斷一直力圖將自己塑造為一家以診斷外包服務為主的“新型公司”。在其業務與技術的介紹中,更多的篇幅是介紹診斷服務在國際上的現狀以及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但實際上其收入數據卻無法令人將其拉入到是一家“擁有高端技術的公司”。
迪安診斷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家診斷儀器的銷售代理公司,無論其診斷服務還是產品代理,都高度依賴于世界最大的診斷產品生產商——上海羅氏診斷。2008— 2010年,迪安診斷代理上海羅氏產品的收入分別為7688萬、1.03億和1.33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3%、39%和39%;毛利占銷售毛利的比重分別為29%、25%和24%。同期,在醫學診斷服務外包業務中使用上海羅氏產品所產生的收入分別為2252萬、3433萬和4515萬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2%、13%和13%;毛利占銷售毛利的比重分別為9%、13%和12%。
迪安診斷兩大業務加起來,2010年收入中的52%、毛利中的36%均依賴于上海羅氏診斷的產品。
迪安診斷引以為傲的“服務+產品”模式希望不僅可以向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學診斷服務外包業務,還可以向其提供國內外知名的診斷產品和技術支持服務等。事實上,從上面的數據以及公司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迪安診斷的商業模式更多是“產品+服務”,即在產品銷售代理過程中,將客戶的一些檢測、診斷等業務接過來做,是在傳統的器械銷售代理的基礎上貼上了診斷服務的“金身”。
與國際上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發展較為成熟不同,美國目前醫院附屬實驗室約占60%的市場份額,獨立醫學實驗室約占1/3的市場份額,私人診所實驗室享有剩余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醫院在醫學診斷服務市場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中國的公立醫院眾多,幾乎每個醫院都設有檢驗科,99%的醫學診斷目前都集中在醫院內完成,獨立醫學實驗室所占的份額僅為1%左右。
因此,迪安診斷這種搶“客戶業務”的模式,在商業上是自尋死路——如果按公司招股書中描繪的美好前景,醫院大幅退出檢測、診斷市場,公司在獲得診斷服務高增長的同時,最主打的器械銷售“產品”業務必將受到重創;如果醫院進一步強化診斷等服務業務,1%的獨立醫學檢測等服務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受到擠壓,公司的“服務”業務將受到重創。
上百家企業搶幾個億的“蛋糕”
迪安診斷所從事的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在中國,除了有公立醫院主導的特殊環境外,由于現有市場規模偏小,導致對這一行業的準確統計數據比較缺乏,全國醫學診斷服務外包市場的現有規模難以精確計算。近期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我國各類衛生機構的業務收入約為1.03萬億元,醫學診斷收入通常占衛生機構總業務收入的8%—10%之間,由此推斷我國醫學診斷收入年約為800—1000億元。按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所占的1%市場份額左右,這個市場目前的總容易也就是 8-10億元左右。
根據迪安診斷招股書中所提示的競爭對手分析,目前國內已有上百家的獨立醫學實驗室,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也就是說,上百家機構爭奪約10億的市場“蛋糕”。在整體市場規模并不大的情況下,迪安診斷要在激烈競爭中殺出重圍,無異于肉博戰。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2010年的資產規模才2.3億元,凈資產不過1.5億元。此次23.50元的發行價,募資凈額2.7億元。也就是說,迪安診斷從規模上說已經翻了接近2倍。公司接下來的發展,在2011年年報不能實現接近2倍的增長,都說明其業務實質上是下降的。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