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底市場或將回暖 造船業期盼“春天”到來
2012-07-25
在航運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造船業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資料室 供圖
近年來,國際造船業持續低迷,供求矛盾逐步顯現,新船訂單不斷減少,而造船成本卻日益高漲。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中國造船業面臨巨大的挑戰。曾輝煌一時的中國造船業,何時能迎來產業“春天”,駛向深海呢?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1-5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訂單量和手持船舶訂單量呈現“三連跌”。其中,承接新船訂單量為9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7.3%。
新增訂單量萎縮
2010年,中國造船業實現新船訂單量的世界第一。而短暫的喜悅過后,行業在2011年重陷低谷。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張永鋒表示:“訂單萎縮比較明顯,特別是從今年1—5月份的數據來看,目前新增訂單量萎縮了40%多,并且這個萎縮相比前兩年有較大的下滑。”
中國新造船價格指數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巽良表示:“現在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做法是以修正總噸來衡量一個國家的造船能力。中國以前不用這個指標,后來逐漸開始使用。用載重量來計算,我們國家繼續是世界第一的,但是2011年的新接訂單量用修正總噸來計算的話,我們被韓國超越了。”
抗風險能力有限
全球造船業正面臨集體洗牌,目前中國造船業主要以附加值較低的低端船為主,在遇到市場風險的時候,其抗風險能力有限。
劉巽良說:“這是航運市場的一個特點,航運市場永遠是優質船型、先進船型淘汰老式船型、舊式船型。”
專家指出,與航運業、造船業昔日的繁榮相比,如今的境況可以用“蕭條”來形容。這種局面的形成不僅受累于世界經濟的牽制,更與此前盲目擴張導致的運能過剩緊密相關。
張永鋒指出:“整個市場的運力嚴重過剩,因為這里面有兩個原因。首先,2006年以后整個運力的增長都是遠遠大于需求的增長,這個累計過剩的運力比例比較高。其次,目前手持訂單量即未交付的船舶還是比較高的,未來兩年新船交付量對市場的沖擊比較大。”
2014年年底市場或將回暖
在航運公司減少運力的大環境下,造船廠也深受波及并陷入低谷。其中,民營資本為代表的中型船廠遇到的困難最多。
張永鋒表示:“主要是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型船廠承受的壓力最大。中型船廠規模擴展得比較快,而且需要的融資額度比較大,目前的市場不足以提供一個完整的能滿足船廠繼續維持其大規模快速發展的條件,所以壓力大。而小型船廠通常比較靈活,還可以從事一些類似于拆船等其他的行業來減少一些損失。”
專家表示,航運業復蘇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造船業復蘇會相應滯后。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的加快,航運業也會加速回暖。專家認為,2014年年底,造船業可能將迎來“春天”。
張永鋒認為:“如果從整個行業市場的恢復來看,最早也要到2014年年底才能出現一個比較好的恢復勢頭,而造船業將和航運市場同步恢復。”(丁汀 岑志連)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