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掄貿易保護大棒 徳國光伏業一樣活得很好
2012-07-27
1 購買中國電池板對徳國有利
□克雷格·莫里斯
“你應該研究一下德國。”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紐特·金里奇在2010年11月4日的一個電視節目中說。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生產成本偏高的光伏出口國家。“而德國經濟在當前經濟危機形勢下表現出了巨大的彈性,去年經濟增長率達到3%,4月份失業率僅7%。”金里奇當時說。
然而兩年不到的時間,盡管金里奇的話言猶在耳,但太陽能的支持者已經開始困惑,德國到底還值不值得學習?“德國政府把太陽能產業給搞砸了。”200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的主要起草人漢斯·約瑟夫·菲爾把產業蕭條歸罪于政府決策失誤。不過比起行業專家身份,菲爾更像是政客,實際上德國太陽能產業不景氣并不是當前這屆政府造成的。其實看長遠些,你會發現德國仍然在從其行業先行者的地位中受益。
的確,2008年還是世界上最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德國企業Q-Cells已經倒閉,其他破產的小企業更是數也數不清,美國和德國最大的兩家太陽能企業First Solar和 SolarWorld盡管沒有破產,但也負債累累,目前光伏寒冬已波及到中國,中國主要太陽能廠商2011年業績均大幅下滑。事實上中國企業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尚德5月份曾向路透社表示,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征收“雙反稅”,中國光伏產業可能會崩潰。
光伏寒冬之所以蔓延至各個國家主要是因為產能已經遠遠超出了需求。專家估計2011年全球產能達到60吉瓦,但當年裝機還不到29吉瓦,2012年預計裝機規模很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再樂觀也不會超過去年。需求疲軟之外,歐美太陽能廠商還面臨著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但德國可再生能源專家菲爾2009年曾表示,德國不愿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發起貿易戰,因為德國經濟完全依賴出口。
德國對中國是貿易順差,美國對中國是逆差。2011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額為940億美元,相反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額約為3670億美元,逆差高達2730億美元。而截至2011年8月,德國上年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為127億美元。《紐約時報》總結稱,德中貿易之所以能出現順差主要是因為德國出口的是用于生產產品的昂貴裝備而不是產品。“出口光伏產品生產線就是最好的例證。”
事實上德國消費者購買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對德國經濟而言是有利的。
2009年中國光伏企業整體實力上升,與國外同行之間的競爭開始凸顯。在德國人眼中,中國企業發展的生態比較“野蠻”,不注重社會和環保效益。于是,當時德國企業就拿這一點做文章,呼吁制定“社會和環境標準”,以抵制“中國制造”。盡管德國太陽能協會的倡議中只是說德國廠商是高品質和優質服務的保證,只字未提中國,但言下之意已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
2011年,當德國SolarWorld公司決定向政府求援對付中國競爭對手時,它首先伸手的對象并不是德國政府,而是美國政府,SolarWorld通過其美國分公司與白宮接上頭。出此下策很有可能是因為找德國政府也沒有用,政府的口徑多半是“打貿易戰得不償失”。
“國內”市場到底應該如何定義?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并沒有嚴格限制太陽能產品的產地,所以菲爾和其他人聲稱本國企業是政府下調上網電價補貼(FIT)最大受害者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