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啟動電源,三臺高達兩米、身著黃衣的“智能機器人”便開始靈活作業:它們有的張開臂膀,擁抱“貨物”,左右移動;有的低下頭,精準卡住大小剛好的物品,再穩穩地搬運至電腦設定的位置……昨日,不少專業觀眾被這一“勞動場景”吸引,長久駐足于武漢奮進智能機器有限公司的展臺前,向技術人員打聽它們的應用范圍。
“汽車制造、機床、化工、食品、電子等多個行業都用得上,它們可以完成機床上下料、碼垛、焊接、噴涂、配套等任務。機器人本身有400多公斤,載重能力100公斤。”技術員鐘曼曼耐心地解答著觀眾們的疑問。
據了解,奮進智能機器人公司是光谷一家新興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以來,看到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加工企業對智能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公司在多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進軍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領域。
機器人最核心的運動控制系統和精密減速機技術均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這在國內同行中是少有的。”鐘曼曼介紹,全球智能機器人做的最好的是瑞士和日本企業,其產品性能穩定、精度高,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較高。但是由于價格較高(整機100萬元左右),且售后較為繁瑣,國內亟待改造生產線的中小型加工企業只能望而卻步。
“國產機器人價格在20萬左右,而且售后很便利,所以產品生產出來后,銷售得不錯。”鐘曼曼介紹,2011年,公司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開始投放市場,去年銷售額達到1.7億元,今年有望突破2億元。
生產廠家“打亂仗”數字家庭亟需統一標準
數字家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推廣,“名號”已廣為人知。在此次光博會數字家庭展上走一遭,能自動拉窗簾、開關燈、控制空調、冰箱的產品比比皆是。但為何這個能讓生活更為便捷的“數字家庭”,難以飛入普通人家中?昨日,在中國數字家庭年度發展論壇上,各方人士均呼吁,盡快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在數字家庭現場,記者發現了一個現象,不大的展區內有十多家企業,有做傳統家電的,有做機頂盒的,還有做家庭安保的,但它們都號稱自己在做數字家庭。
對此,就有參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數字家庭的企業屬于各自為戰,“像打亂仗似的,各干各的”。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墨電研究中心總經理彭顯東表示,數字家庭作為跨界融合,但企業還局限在單個產品,“不過,單一產品的智能化不能實現數字家庭”。
跟彭顯東一樣,武漢安通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德寶也有此想法。他認為,目前國內對數字家庭存在一種誤解,即將單一產品的功能擴大為數字家庭,“比如我們在宣傳數字家庭時,就有很多人說,我們家電視機是數字電視,我們家就是數字家庭”,另外,在終端應用方面也普遍缺乏融合應用對策。
TCL集團研究院副院長馬松林認為,即便是一些嘗試將所有智能電器進行整合的平臺,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創維的電視怎么愿意用海爾的平臺進行控制呢”?目前,國內存在“閃聯”、“e家佳”和“廣聯”等各具特色的數字家庭標準組織。
對此,包括彭顯東和陸德寶在內的多位與會人士呼吁,盡快統一數字家庭技術、設計、工程等多個標準,推動產業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