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制造2025長沙在行動”啟動,《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長沙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關于支持發展創客空間的若干意見》,以及“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等系列政策全新發布,開始實施。
這些新政策,有哪些新亮點,它將給長沙制造業帶來哪些改變?本報第一時間予以解讀。
采購本地智能化裝備系統,可獲20%補貼
智能制造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長沙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工作目標是:2015年啟動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016年邊試點示范邊推廣應用,2017年、2018年進一步擴大試點示范范圍并全面推廣。通過實施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底實現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為支撐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長沙對采購本地智能化裝備系統進行智能化生產線改造的企業,給予系統本地產品價值20%的補貼,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采購本地制造的智能單機企業,按照單機售價的10%給予補貼,最高補貼額不超過10萬元/臺,對單個企業補貼總額不超過200萬元。
此外,對租賃本地智能裝備系統或智能裝備的企業,給予不高于智能裝備系統或智能裝備售價10%的補貼,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同一企業可同時享受購買和租賃補貼)。
2017年底材料產業總規模瞄準3000億元
材料產業產值,已居長沙產業集群之首,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更為重要的是長沙在材料領域擁有一支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長沙新材料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的核心是實施“6343”工程。
一是打造六大產業鏈,即儲能材料產業鏈、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碳材料產業鏈、精細化工材料產業鏈、綠色建材產業鏈、磁性材料產業鏈。
二是構建三大產業集聚區,即長沙高新區——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主要發展儲能材料、碳材料;寧鄉高新區——國家級節能環保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主要發展儲能材料、綠色建筑材料;望城經開區——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精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主要發展有色金屬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磁性材料。
三是搭建四大公共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項目對接平臺、融資信息平臺、產業促進會。
四是產業規模登上新臺階。到2017年底材料產業總規模登上3000億元臺階,初步形成產值過5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的企業方陣。
小微企業數年均增長15%,三年新增6萬戶
長沙新出臺的支持發展創客空間的政策,受到很多創業者的關注。采訪中記者獲悉:這一政策包含了目標要求、政策措施、評價考核三個方面的內容:“目標要求”是在芙蓉區、開福區、雨花區、天心區和岳麓區這5個區域,由各區政府牽頭分別建設一個公共創客空間,通過這個示范點為創業群體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政策措施”主要是通過市、區財政對示范創客空間的建設、運營、服務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補貼和獎勵;在“評價考核”中還明確了考評主旨、考核內容及方式,進而引導規范我市示范創客空間建設和服務工作。
長沙成為了首批創業創新示范城市,小微企業創業創新迎來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長沙將通過三年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到2017年底,努力實現“三倍”目標,即就業倍增,小微企業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到13萬人以上,較前三年增長一倍;創業倍加,小微企業數年均增長15%,三年新增6萬戶,較前三年增長一倍以上;創新倍升,小微企業擁有專利授權數新增7000件左右,較前三年增長一倍以上。